【據Sciencedaily網站2017年3月23日報道】阿爾托大學的Tanja Kallio和Kari Laasonen教授領導的一批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電催化劑的制造方法,該方法是基于碳納米管的特殊特征。新材料僅使用商業產品中鉑量的百分之一,但其活性與商業電催化劑相似。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“ACS催化”雜志上。
鉑作為催化劑中儲存電能的電解質,并且在燃料電池,催化轉化器和許多化學工藝中扮演重要作用。在碳納米管的表面,碳原子處于曲面應變狀態,這有利于在納米管的表面形成由幾個原子組成的穩定鉑顆粒。這確保鉑原子形成小的和催化活性的顆粒。研究建模表明,碳鍵越堅固,鉑的穩定性越好。較小的管意味著更彎曲,應變更大,在其它材料如石墨烯,鉑形成更大的納米粒子。因此納米管的直徑非常重要的。
電解液以氫鍵能量的形式儲存電能。該種機制用于存儲波動能量如風能,并平衡需求和生產之間的差異。由于電催化劑大約占電解槽成本的三分之一,因此減少鉑量的需求將使得該方法顯著地降低成本。實驗證明在小規模和室溫的條件下,電催化劑可長期穩定使用。下一步是增加生產規模,并在實際應用中和在較高的溫度下進行電催化劑功能測試。
聲明:本文由入駐新材料在線作者金博銳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新材料在線立場。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[聲明]本文版權歸本網站所有,轉載請聯系本網客服微信號:suxueer0823。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